北京瑞丰德永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欢迎您!

服务热线:400 679 8880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新闻中心

首页 > 新闻信息 > 详细内容
新闻公告 新闻中心

从资本市场看产业——消费建材何时能真正“消费化”

2022-08-26

在资本市场,防水材料、涂料、塑料管道、瓷砖胶、瓷砖等化学建材为主的功能及装饰类建材,往往被统称为“消费建材”,区别于水泥、玻璃、玻璃纤维等大宗品。

这样的称呼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这些材料行业往往具有轻资产的生产模式,价格的周期性特征相对不明显,同时在经营中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起品牌和销售渠道,因此和消费品行业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

“消费建材”能否实现消费转型?

观察目前国内此类建材行业实际的商业模式和财务特征会发现,消费建材和消费品行业还是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加杠杆”方式换得地产大客户集采订单是近年来消费建材公司最主要的营收增长来源,这种快速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和积累的经营风险。

从海外相似行业发展经验看,消费建材的消费化特征已经非常明显。而资本市场也对这样的表现给予了丰厚的奖励:我国消费建材行业到底能否在未来向消费化顺利转型?悲观者和乐观者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在悲观者的眼中,欧洲建材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存在着大量的DIY客户,因此才具备消费性的商业特征,而国内的DIY市场不具优势,因此难以复制。

乐观者认为,下游客户具体的施工模式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建材行业也迟早会实现消费化,而当下两个关键的转折契机即将到来:一是存量房市场逐步将走到舞台中央;二是行业集中度正在快速提升。

从存量房的角度来看,欧美建材市场呈现消费品化特征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其进入到后地产周期后,翻新维护市场成为需求的主要组成部分,这种需求更多由业主直接对接,因此是典型的C端需求。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5年来新建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将新房B端市场的总体量推动到一个非常庞大的规模,其进一步大幅提升的可能性已经较小,但是地产行业多年来发展出的存量房市场正在形成巨大的需求潜力。假设10~15年房龄的新房每年有30%的翻新率,那么从2025年,就将进入翻新市场快速超过新建房地产市场的拐点。

而行业市占率的因素同样对消费建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消费建材板块由于轻资产的属性,其投资门槛相对不高,因此在需求快速发展的年代进入了众多的行业参与者,从而形成了非常分散的行业格局。较低的行业集中度,往往在上下游产业链中难以形成较强的议价能力。

所谓的议价并不单单指价格,更是与上下游占款的账期等关键指标紧密相关。如果行业集中度能够提升,行业中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诉求就更容易形成一致,从而也更容易统一改变行业的商业模式,水泥、石膏板、玻璃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已经提供了明显的成功案例。

当下危机或是转折起点

近两年,随着营商环境的变化及行业上下游环境波动的加剧,我国防水材料为代表的消费建材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正在悄然加速,行业走向集中的时代已经不远。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即使进入存量房和高集中度时代,我国的消费建材行业还是会和欧美市场最终呈现出较大的区别。

与欧美市场不同的是,国内存量房市场决策权更多掌握在专业工人、物业和政府旧改部门三方手中。

这样的决策链特色对建材行业的发展也并非一个坏事,更具专业化且更集中的下游,更容易推动优质品牌的快速放量,对于市场体现有效性将有更快呈现。长期来看,国内专业工人、物业、旧改部门是稳定的需求结构。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欧美市场全部是DIY模式的观点也更多是一种刻板印象。防水等建材施工壁垒相对并不低,即使在欧美,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专业工人来施工。同时,从近两年海外企业的微观观察来看,欧美年轻消费者也在逐渐“变懒”,客户选择DIY的比重其实在下降。

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优势也为国内存量房建材市场的发展模式来带来了新的机会。

目前面对即将到来的消费化转型机遇,国内重要的消费建材公司均已经纷纷快速布局。一方面很多企业同时快速铺开经典的线下经销分销渠道网络,同时也各自在尝试更具特色的发展路径:有产品+服务模式的上线;有“强中台”互联网平台模式的打造;有抓住工长以高频专业人士为抓手的布局;有大力发展电商的倾斜。而这些布局伴随市场转折点的悄然来临,有望快速见效。

我们相信,在存量房逐步占据需求主体时代的转变过程中,抓住转型机遇的消费建材企业有望实现消费化+平台化的最终收获:消费化在于报表呈现现金流好转和高利润率的特征,而平台化则指代消费品平台建立后,产品品类矩阵的扩张也将更为明显。等待国内消费建材的行业特征转型后,从财务表现和资本市场给予的估值认可上来看,股东也有望得到更为丰厚的回报。

文章来源:中国建材报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北京瑞丰德永国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